近日,由中輻院核環境科學所水環境研究團隊自主研發的基于表面組分活度模型(SCA)的放射性核素分配系數測定方法,解決了不同國家和科研機構公布的不同固體濃度對分配系數測定實驗結果無法類比的問題,將有助于規范放射性核素在沉積物-地表水中分配系數的測量方法,推動相關技術的標準化進程及分子環境界面科學在核環境科學領域的發展。
目前,全球多個地區多是通過掌握放射性核素在土壤和水環境中的遷移擴散規律和環境承載力,為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所需參數資料。然而,由于不同地區分配系數推薦值和數據庫間的差異,給數據的可靠性和參考價值帶來很大影響,亟待建立一套規范且統一的國際標準方法。水環境研究團隊從微觀吸附過程入手,在掌握放射性核素在水環境體系中因吸附不可逆性導致的固體濃度效應的基礎上,利用環境分子學吸附理論建立了放射性核素在沉積物-地表水體系中的吸附-解吸遲滯性模型,通過反復測量比對,總結形成了沉積物-地表水體系中分配系數的標準測量方法和流程,實現了不同實驗條件固液比分配系數的比對,為本領域國際標準的制定找到了全新的方法。
據了解,該成果已成功用于數個廠址鄰近海域沉積物-地表水吸附體系對放射性核素分配系數測定工作。未來,研究團隊將繼續探索和深入研究分配系數測定方法,提高其可靠性和適用性,在為核工業安全發展提供環境影響技術支撐的同時,爭當本領域國際標準的引領者。